1934年,红军第五次“反围剿”战役失利,红军被迫展开战略转移。在这次关键时刻,红6军团的52团担负起了保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。这个以战斗力强悍、屡屡担任开路先锋的部队,竟然在担任后卫任务时三羊财务,神秘失踪。直到1949年,他们的下落依然未能揭晓。那么,这支英勇的部队究竟遭遇了什么?他们的踪迹为什么会如此难以追寻?后来,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?
根据党史记载,红52团最后一次出现的地点是在贵州省的石阡县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组织始终未曾忘记这支失踪的红军部队。尽管他们很可能已经在当年的激烈战斗中全军覆没,但组织并未放弃追求真相的努力,因为无论如何,我们要给那些英勇先辈一个清晰的交代。
为了查清真相,党中央多次派遣专门的调查组前往石阡县,但多次努力均未取得突破。在时光的流逝中,许多曾亲历这段历史的人已渐渐老去,调查的难度也逐年增加。直到2002年,党组织任命杨又铸为石阡县党委研究室副主任,负责追查52团的下落。接到任务后,杨又铸迅速从地方史料着手调查。史料中记录了工农红军曾两度进出该地,也留下了一些关于战斗的记载,但这些文献中无一提及52团。正因如此,前几轮调查才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杨又铸并未轻言放弃。在反复查阅史料时,他意外发现了一条不起眼的记录——一场发生在困牛山的战斗。这场战斗的具体细节没有涉及参战部队的名字,杨又铸深感这可能就是红52团失踪的关键线索。尽管希望渺茫,他还是决定亲自前往困牛山一探究竟。
到达困牛山后,杨又铸发现这里地势险要,悬崖林立,河谷纵深,因此得名“困牛山”。由于牛群常常迷失于此,村民便称其为困牛山。杨又铸开始在附近村庄展开走访三羊财务,与当地村民建立了联系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,一些年长的村民也开始提到过去红军曾在这里作战的事情。但由于时间太久,他们无法确认这支部队是否就是红52团。
在初步探访无果后,杨又铸并没有灰心丧气,反而更加融入当地的生活,他相信这场未被详细记载的战斗,可能正是红52团最后一次战斗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,杨又铸注意到一个奇怪的习俗:每逢清明和重阳,村民都会带着丰富的祭品,前往困牛山举行祭拜活动。让人疑惑的是,困牛山并没有他们的祖坟,那他们究竟在祭拜什么呢?这一发现,为红52团的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杨又铸向村民了解情况时,几位当地人并不知晓太多细节,他们仅表示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,已经持续了几十年,但具体原因并不明确。杨又铸意识到,这个习俗可能与红52团的失踪有着直接关联。于是,他开始寻找年长的村民,最终发现了94岁的蔡应举老人。起初,蔡应举并不愿回忆那段历史,但经过杨又铸的耐心询问,老人终于透露,这些祭品其实是为了纪念当年在困牛山上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。
有了这个突破口,杨又铸继续寻找其他知情人,通过数百位村民的回忆,逐渐还原了当年战斗的真相。在这个过程中,杨又铸还找到了一名幸存的战士——当年仅17岁的小战士,因体型较小被挂在树枝上,幸运地被村民救下,得以生还。通过村民的指引,杨又铸在困牛山找到了一些遗物,并最终找到了红52团团长田海清的墓碑,揭开了52团失踪的谜团,同时也还原了那段悲壮的历史。
1934年8月7日,萧克将军率领的红6军团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部队,从湘赣根据地出发,开启了长征的第一步。他们与国民党军激烈交战,敌人企图以兵力优势消灭红6军团。为了突破敌人的包围,萧克决定指挥大部队寻找突破口,而红6军团的龙云师长亲自带领52团,承担起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重任。
在遭遇敌人猛烈进攻的情况下,龙云带领52团将敌军引导至困牛山。困牛山的四面被河流环绕,另一面是悬崖峭壁,这里几乎成了红52团的绝地。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,红52团的战斗力与敌军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,虽然他们顽强抵抗,但最终被敌军围困。为了保护主力部队的突围,龙云师长决定带领大部队通过黑滩河的沟壑突围,剩余的百余名战士则留在困牛山殿后,继续与敌人激烈作战。
随着红6军团主力部队成功突围,敌军将全部的怒火发泄到了困牛山上的红52团。最终,经过无数次的激烈进攻,田海清团长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。随着战斗的不断升级,敌人开始逼近山崖边缘,红52团的战士们,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跳崖殉国,而没有向敌人屈服。此举深深震撼了当地的百姓,年年祭奠红军英烈的习俗,正是由此而来。
那么,那支成功突围的200多名红军战士又去了哪里呢?通过追踪龙云部队突围的路线,党组织终于在镇远县与岑巩县交界的冠壁山找到了答案。突围的红军在途中遭遇了敌人的伏击,尽管他们经过激战依然坚持抵抗,但由于长期的战斗消耗,伤亡惨重。最终,龙云师长孤身一人脱险,而他在继续逃亡的过程中被敌军捕获,最终受尽酷刑后,于1936年2月2日死于“反省院”。
红52团的壮烈事迹虽然与组织失联多年,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依旧被百姓铭记,他们的牺牲也为后来的胜利铺平了道路。直到今天,这段历史和那些英勇战士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熊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